鄱陽湖告急!千島湖告急!長江告急! ——洪災過后,我們還有另一場戰役!
2020年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地區發生多輪強降雨過程,造成的多地發生較重洪澇災害。
全國16個省區198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多于常年同期,重慶綦江上游干流及四川大渡河支流小金川更是發生了超歷史洪水。大家對于流域性大洪水的記憶近、深刻的是1998年的特大洪水。1998年大洪水導致2.23億人受災,3004人死亡(其中長江流域1320人),倒塌房屋497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1666億元。
2020年,洪水再度來襲!進入6月以來,中國南方接連遭遇暴雨,全國已有433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其中江西、安徽受災尤為嚴重。多個氣象站記錄的降水量,突破1998年紀錄。7月8日,正是一年一度高考之時,湖北黃梅發生內澇,街道淹至人的胸口。無數高考學生,只能像螞蟻一樣相互抱緊,一團團站在推土機高托的鐵鏟上,冒雨趕往考場。洪水中的高考,這恐怕將成為他們的記憶。拋開這次洪水帶來的損失,災后還有一件非常值得大家注意的事情,將直接影響到國計民生,影響到國人吃飽飯的問題。那就是,土壤酸化!

我國土壤PH值趨勢總體呈現西北堿化東南酸化的狀態,南方地區土壤酸化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一件大事。從省份區分,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廣東、廣西、海南等省份。我國土壤近年來酸化的時間周期越來越短,范圍也越來越大。除了長江地區之外,北方的環渤海灣地區、四川、浙江、河南等地都成為了重要的土壤酸化發生地。
究其原因,土壤酸化主要有以下幾個:
1、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淋溶作用強烈,鈣鎂、鉀等堿性鹽基大量流失是造成土壤酸化的根本原因。近幾年由于氣候的反常,要不是大旱,要不就是洪災,對地表性土壤的損害非常嚴重。而這次洪水過后,無疑將加劇南方土壤酸化的程度。
2、偏施復合肥。在我國,大部分農民還沒有形成科學的施肥理念,為了農作物高產而單方面的盲目施用大量化學肥料。化學肥料可以有效的促進農作物生長,但是無序性的過度施用,在造成沒必要浪費的同時,還造成了土壤酸化。
3、大氣污染、酸雨。近幾十年來我國工業的發展,酸性氣體的大量排放,酸性沉降物對環境的影響不斷增加,造成我國南方地區酸沉降的頻率和強度增加。目前我國南方黃紅壤地區已成為世界上除北美和歐洲之外的第三大酸雨區。
那么,如何應對土壤酸化呢?答案有三:
1、增施有機肥,培養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腐植酸,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和通透性,促進根際微生物活動,促使土壤中難溶性礦物質元素變為可溶性的養料,達到培肥地力的效果。
2、增施堿性肥料,如碳酸氫銨、氨水、石灰氮、鈣鎂磷肥、磷礦石粉、草木灰等,中和酸性。

3、使用植知源“土改先鋒”。PST團粒聚集技術、ABN智衡酸堿技術,兩大核心技術全面養土中和。土改可以同時調節酸堿性土壤,遇酸調酸、遇堿調堿,使土壤快速恢復中性狀態。可有效調改善土壤環境,提高土壤肥力,從而大幅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同時土改先鋒可以打破土壤板結,快速形成土壤團粒結構。不僅適用于酸性土壤,也適用于北方堿性土壤。